執教鞭已經二十五載有餘,每每有轉學生來到自己班上,看到他們面對新環境的惴惴不安,總有些許的憐憫,總想去發掘他們內心深處,那一塊不為人知,或者不堪回首的記憶。藉由老師主動的關懷,適時伸出援手,讓轉學生能更快融入班級,不再弱勢,不再悲情!
手機是科技的產物,代表時尚的流行,人手一機,見怪不怪,純真的孩童淹沒在炫耀的洪流。手機通訊的基本功能失焦,反倒成為比新、比酷、比炫;一味的追求時髦,誰說不是社會的病態,教育單位尤其不可不正視這問題所潛藏的隱憂。
我曾經自詡是一個詩人,我熱愛文學創作,尤其熱愛本土文學。我認同這塊土地,認同本土文化。學生時代,當同學一窩蜂聽西洋音樂,只有我這異類,自娛在別人眼中低俗的台語歌曲。喜歡台語的理由源自於,那是一種熟悉的聲音,那是一種會讓我感動的呼喚,我不喜歡隨波逐流,也不習慣標新立異,我選擇活得自由自在,活出真性情。
詩是意象的表現,藉由文字來傳達。我曾經寫過童話、少年小說,那是藉由文字來說故事,傳達自己想表達的意念、想法。電影結合文學、音樂、美術,是用畫面來說故事,傳達自己的想法,表現的手法更加全面,對於我這門外漢,不啻一種挑戰,但我並不畏懼,反而享受這份機緣,享受這人生難得的全新體驗。
好的電影和文學作品的本質都是真、善、美,我堅信要感動別人必先能感動自己。既然投入工作,就必須全力以赴,這是我的座右銘。「卡乎天頂的電話」是以轉學生阿芯為主角,結合生活中的小故事,有校園的溫馨、逗趣;有家庭的無奈、爭執。市井小民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,是否該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,恐怕見仁見智。隨著故事的鋪陳,希冀能喚醒日益式微的傳統孝道,也呼籲時下學子勿過度沉溺在物質競爭,一味追求時髦,造成多少父母不可承受的負荷。故事素材是大家熟稔的,也許周遭唾手可得,我在影片中刻意添加詼諧的元素,讓溫馨感人的故事情節,呈現多面向的感受,讓觀眾能兼具輕鬆和感動,更期待能收到發人深省的功效。
片尾曲「阿母的恩情」是這部微電影的核心意識,也是我夜闌人靜時思念亡母,不斷累積的情愫,淬煉出的感傷和激動,蛻變成一幕幕的畫面,是這部作品的基本輪廓。我要的不多,真的不多。期待這初試啼聲的作品,能換得些許的共鳴,如果真能觸動你的心弦,我想,就已經值得了。